三、遗传性肿瘤 《医学遗传学基础》

三、遗传性肿瘤

一些肿是按孟德尔方式遗传的,亦即由单个基因的异常决定的。它们通常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,并有不同程度的恶变倾向,故也称为遗传性前改变。现举例如下。

1.家族性结肠息肉 家族性结肠息肉(familialpolyposis coli,FPC)又称为家族性腺样息肉症,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:100000。表现为青少年时结肠和直肠已有多发性息肉,其中一些早晚将恶变。90%未经治疗的患者将死于结肠。FPC的基因现定位于5q21.

2.Ⅰ型神经纤维Ⅰ型神经纤维(neurofibromatosis,NF1)患者沿躯干的外周神经有多发的神经纤维,皮肤上则可见多个浅棕色的“牛奶咖啡斑”,腋窝有广泛的雀斑,在少数患者肿还有恶变倾向。现知与NF1发生密切有关的是一个肿抑制基因,称为NF1基因,它定位于17q11.2,并已分离克隆。

此外,基底细胞痣综合征(basalcell nevus syndrome)、恶性黑素(malignant melanoma)等属于遗传性肿

还有一些肿既有遗传的,也有散发的。前者临床上按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,属遗传型,常为双侧性或多发性,发病早于散发型病例。这些肿大多来源于神经或胚胎组织,虽然比较罕见,但在肿病因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,故择要介绍如下。

1.视网膜母细胞 视网膜母细胞(retinoblastoma),为眼球视网膜的恶性肿,多见于幼儿,大部分患者(70%)2岁前就诊,发病率为1:15000-28000。肿的恶性程度很高,可随血循环转移,也能直接侵入颅内(图9-2)。

视网膜母细胞可分为遗传型和散发型。大约40%的病例属遗传型,即由于父母患病或携带有突变基因,或父母的生殖细胞发生突变,在患儿出生时全身细胞已有一次视网膜母细胞基因(Rb1)的突变。另约60%则是患者本人Rb1基因两次体细胞突变的结果,属非遗传型。遗传型患者常为双侧或多发肿,平均发病年龄也较散发型者为早(15个月:30个月)。双侧性患者中还有少数患者可见一条13号染色体异常,主要是其长臂1区4带的缺失。13号长臂的这一区带正是视网膜母细胞基因所在之处。

双侧视网膜母细胞<a href=瘤右眼已萎缩"/>

图9-2 双侧视网膜母细胞右眼已萎缩

2.神经母细胞 神经母细胞(neuroblastoma)也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恶性胚胎,起源于神经嵴,活婴中的发病率为1:10000。神经母细胞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。有的神经母细胞还合并有来源于神经嵴的其他肿,如多发性神经纤维、节神经、嗜铬细胞等。

3.Wilms Wilms即肾母细胞(nephr oblastoma),是一种婴幼儿肾的恶性胚胎性肿,约占全部肾肿6%,活婴中的发病率约为1:10000,3/4的肿均在4岁以前发病。也可分为遗传型(38%)和非遗传型(62%),前者双侧性肿较多,发病年龄较早,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,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。患者可伴有无虹膜症、半侧肥大、假两性畸形以及智力低下等。

一些易患Wilms的无虹膜症患者有11号染色体短臂1区(11p13)缺失,而在Wilms细胞中也曾发现11p13的缺失。现在认为11p13和11p15上有2个与肿有关的基因,它们的异常都可能与Wilms的发生有关。

上一页:二、肿瘤发病率的种族差异
当前页:三、遗传性肿瘤
下一页:五、肿瘤的遗传易感性

医学遗传学基础